守得住農村種得好土地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源源不斷涌向城市,“農村空心化、農業兼職化、農民老齡化”日趨嚴重。
這種現象在秦嶺南部的陜西省安康市尤為突出,作為典型的山區農業市,農業基礎弱、資源稟賦差,連片貧困、災害頻發,農業面臨后繼無人的嚴峻局面。“農村誰來堅守”、“土地誰來耕種”、“土地怎么耕種”等一些列問題考問著這個傳統山區農業大市。
面對難題,安康市把職業農民培育作為突破口,先行先試。目前,安康市作為陜西省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的試點市,探索出“以政府主導為工作機制,以整市推進為工作布局,以重點產業為培育載體,以教育培訓為主要方式,以資格認定為重要手段,以政策扶持為動力引擎”的工作思路,率先出臺了《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暫行辦法》,促使職業農民培育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發展軌道。
農閑時節,記者來到安康,探尋這個山區農業大市的職業農民培育路徑。
調查摸底選苗子,明確培育對象
“按照中央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的要求,未來農村應當是社區化的新農村、現代化的新農業、職業化的新農民的‘三位一體’大格局,主體力量和希望所在必將是職業農民。只有培育‘愛農、懂農、務農’的職業農民,才能保證農業和農村后繼有人,促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安康市農業局局長崔用慧說。
安康市通過深入各區縣鎮、村組、農戶、園區、合作社、企業摸底調查,對符合條件的農業從業者進行填表登記造冊。經過認真篩選,全市達到職業農民標準的有15250人,這為全面推進、準確選擇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提供了依據。
在安康市漢濱區建民辦忠誠村,記者見到了被確定為職業農民培育對象的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瑞紅。他告訴記者,忠誠村農戶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由于生產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建設的蔬菜大棚橫七豎八,灌溉設施難以配套,品種多、亂、雜,栽培技術水平差,市場競爭力弱,經濟效益低下。
經過培育培訓后,劉瑞紅拓寬了視野,他以農戶土地流轉入股的方式,組建忠誠村蔬菜合作社,建成900畝設施蔬菜大棚,并返租給農戶,依托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種苗、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并在城區建成8個蔬菜直銷超市,提供統一銷售,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增加了種植戶的收入。
為了搞好設施蔬菜生產,劉瑞紅不斷學習,探索出了“合作社抓兩頭,產中搞服務,農民為生產經營主體”的園區建設模式,被陜西省評為農村經營管理工作先進個人。
安康市農業局副局長郭達彥說:“安康市職業農民培育對象有兩種來源三種類型。來源主要有內生、外生兩個途徑,內生就是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外生就是從農業外部吸引投入到農業生產的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復轉軍人和農村新生代勞動力。這些又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
據了解,安康市在試點階段,把職業農民培育的重點放在內生的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上,即現有的現代農業園區、農業企業、產業聯盟戶、農業專業合作社業主及家庭農場主、規模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等,通過對他們開展一系列的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首先把這部分農民培養成為符合職業農民能力素質要求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以此來示范帶動其他農民。
圍繞主產建基地,搭建培育載體
“產業是職業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培育職業農民的重要載體。在發展產業中催生職業農民、在職業農民培育中發展產業,形成職業農民培育與產業發展壯大的良性互動。”崔用慧說。
安康市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要求,在全市確定了“豬、菜、茶、漁”作為培育的重點產業,把農業園區、龍頭企業、強村大社作為職業農民培育的實訓基地和成長搖籃,通過壯大發展主導產業來培育職業農民。
在陽晨牧業公司與漢濱區農廣校聯合舉辦的職業農民養豬技術培訓班上,來自漢濱區關廟鎮花心村的大學生唐曉番正在接受培訓。培訓班增強了他的規范化操作意識,提高了他的養殖、繁育、防疫技術和管理水平。
唐曉番說:“普通農民有體力養幾頭豬為副業,沒有多少技術,職業農民有一定文化,有體力,有智力,有一定技能,吃苦耐勞,能把知識轉換成力量,把力量轉換成技術,當成致富產業來干”。他不怕苦,勤學習,當了7個月的飼養員便被破格提拔為車間主任,現在他擔任安康市秦陽晨原種豬有限公司二區區長,年薪10萬元。
據了解,目前安康市重點在500多個千頭以上養殖場、154個現代農業園區、66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76個龍頭企業中開展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從去年9月開始,陽晨牧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產業聯盟,開辦了生豬養殖大戶、規模養殖廠業主會員參加的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班,目前已舉辦4期;石泉縣依托生豬養殖強村明星村,對規模養殖大戶進行培育培訓,目前已舉辦3期;旬陽縣在雙河隆科農業園區、甘溪仕翔農業園區、城關鎮永志養殖場和甘溪秋林專業合作社建立4處實訓基地,依托基地舉辦培訓班5期。
職業塑造“三部曲”,完善培育路徑
“培育職業農民,不是一項簡單的教育培訓任務,需要從環境、制度、政策等層面引導和扶持,重點是要構建包括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等相互銜接、有機聯系的國家制度體系。”在安康市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知識手冊中,記者看到了安康市對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解讀。
開展教育培訓,增強職業農民綜合素質。作為職業農民培育的一項重要手段,安康市不斷探索教育培訓模式。據了解,目前實踐中比較受歡迎的有三種模式:“進場入園到社模式,依托產業聯盟、龍頭企業、現代園區、強村大社為載體進行技術培訓;行政區域聯片模式,政府引導對行政區域聯片范圍內的種養殖大戶開辦培訓班;集中辦班模式,在農廣校和農技中心、畜牧中心、能源站、農經站合作組織全區機防手、養殖大戶、沼氣工、專業合作社等人員培訓。”按照“理論授課、基地訓練、異地交流、技能鑒定、扶持發展”的方法,專心打造職業農民隊伍。
進行資格認定,回歸農民職業屬性。安康市出臺了《安康市職業農民資格認定管理辦法》,確定了職業農民資格標準,使職業農民有了身份證明。目前,安康市已組織人員開展職業農民認定工作,首期將有100人獲得職業農民資格證書。
落實政策扶持,提升農業吸引力。為進一步推動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安康市出臺政策明確了對職業農民實施“四優先”的政策扶持辦法,即:優先保證涉農優惠扶持政策;優先申報安排中省項目扶持;優先提供金融信貸支持;優先享受科技推廣等各項配套服務。同時,安康市還推出了職業農民結對幫扶工作方案,全市具有中、高級職稱的農業科技人員要與職業農民結對幫扶,幫助職業農民提高生產經營能力。
據了解,截至目前,安康市各縣區圍繞生豬、蔬菜、茶葉、漁業等專業開班19個班次,僅漢濱、旬陽、石泉參加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已達878人,經過培育涌現了一批職業農民的典型。他們的觀念發生顯著變化,發展意識明顯增強,種養水平明顯提高,綜合效益顯著提升,示范帶動作用增強。